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虚假宣传是否担责?

未成年人保护2周前更新
111 0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活动的频率显著增加,其中不乏涉及虚假宣传的行为。本文从法律角度探讨未成年人是否应对其参与的网络虚假宣传承担责任,结合相关案例和现行法律法规,分析其法律责任认定问题,并对未来立法方向提出建议。

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虚假宣传是否担责?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 | 法律责任的边界与挑战

近年来,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虚假宣传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例如,2022年某地一名14岁少年在直播中夸大某款产品的功效,导致多名消费者受骗。此类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法律责任的广泛讨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然而,网络虚假宣传往往涉及合同、侵权等多重法律关系,如何认定未成年人的责任成为法律实践中的难点。

法律适用 | 现行法规的局限与争议

目前,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网络虚假宣传的直接规定较为有限。《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但未明确涉及未成年人的责任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四条虽强调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但对未成年人自身的网络行为规范缺乏具体指引。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知能力、行为性质等因素进行责任认定。例如,在某起案件中,一名16岁少年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广告被起诉,法院最终判定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需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案例剖析 | 未成年人虚假宣传的典型情形

1. 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某15岁网红在直播中夸大某款护肤品的功效,导致多名消费者购买后出现皮肤过敏。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虚假宣传,但由于其未成年,最终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2.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传播:一名13岁学生在微信群中散布某品牌食品含有有害物质的虚假信息,导致该品牌声誉受损。法院判定其行为构成侵权,但因其年龄较小,仅要求其公开道歉。

3. 网络游戏中的虚假交易:某14岁玩家在游戏平台上发布虚假交易信息,骗取他人虚拟货币。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诈骗,但因未成年,未追究刑事责任,责令其退还违法所得。

立法建议 |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规范

针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立法:

1. 明确责任主体:在《广告法》或《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设条款,明确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区分不同年龄段的责任认定标准。

2. 加强监护人责任:强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监督义务,明确监护人在未成年人实施虚假宣传行为时的连带责任。

3. 建立教育机制:将网络行为规范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网络素养,预防虚假宣传行为的发生。

4. 完善平台责任:要求网络平台加强对未成年人用户的管理,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虚假宣传行为。

结语

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问题,既涉及法律适用,也关乎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公平。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需结合具体案件情况,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知能力等因素,合理认定其责任。同时,应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教育、强化平台责任等多重措施,构建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引用法律条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四条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